吴谦——乾隆皇帝眼中的“优秀主编”

《医宗金鉴》是由清代朝廷钦定御制的一部医学丛书 ,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医学统编教材 。 《医宗金鉴》的主编 , 就是清代著名医家吴谦 。
 
· 乾隆眼中的“优秀主编”
吴谦(1689—1748) , 字六吉 , 安徽歙县人 , 生活于清代康熙至乾隆时期 , 与张璐、喻昌并称为清初三大名医 。 吴谦博学多才 , 供奉内廷 , 曾任太医院判 , 由于医术精湛 , 屡被恩赐 。 吴谦在临证之余广收博采 , 大量阅读医学典籍 , 发现诸多中医古籍均因年代过于久远 , 文字艰涩难懂 , 在流传过程中还有一些错误 , 后世医书虽日渐增多 , 但大家各执己见 , 或博而不精 , 或杂而不一 , 读起来颇多疑惑 。 吴谦认为 , 应系统整理注释各家医籍 , 分别诸家是非 , 以便后学者使用 。
 
乾隆皇帝即位后 , 十分重视医学的发展 。 鉴于古医书年代久远 , 词奥难明 , 尤其自晋代以后 , 医书数量迅速增长 , 但良莠不齐 , 且博而不精 。 到了清代 , 医学界甚至出现了“医书驳杂 , 人不知宗”的情况 。 面对这种状况 , 乾隆皇帝下令 , 征集天下医籍 , 进行系统分类 , 采其精粹 , 补其未备 。 乾隆皇帝要编修一部荟萃精华、可以传世的医学典籍 , 以规范医学理论 , 树立权威 , 使后世医有所宗 。 为了便于编写医书 , 朝廷专门设立了编书机构“医书馆” 。


乾隆皇帝安排皇子弘昼和大学士鄂尔泰负责“医书馆”相关事务 。 由谁来总体把握医书学术标准呢?鄂尔泰首先想到了医文兼通、博学多闻的吴谦 , 让他总体负责医书的编写工作 。 经过严格选拔 , “医书馆”最终敲定编写团队人员 , 包括纂修官14人、副纂修官12人、校阅官10人、收掌官2人、誊录官23人、纸匠2人 , 组成了强大的编写班底 。 吴谦先对古籍详加删订 , 后稍加增减 , 以备总体纂修之用 , 作了大量准备工作 。 乾隆非常赏识吴谦的才华和医术 , 他曾对人说 , 吴谦“品学兼优 , 非同凡医 , 尔等皆当亲敬之” 。
 
· 清代中医的“规范教材”
作为《医宗金鉴》的总修官 , 吴谦为医书的编纂付出了大量心血 。
 
首先 , 吴谦请求清廷提供收藏的全部医书 , 并下令各省全面征集、提交医学书籍 。 除了市面上流行的出版医书外 , 还包括无版的旧医书、未刻的新医书、家藏医学秘籍以及世传经验良方等 。 吴谦要求地方官员通过收购、抄录等方式进行广泛征集 , 搜集各种医学典籍 。 这些医书全部被送往太医院的“医书馆” , 以备纂修之用 。 由此可见 , 为了编修《医宗金鉴》 , 清政府举全国之力广泛收集了国内的各类医籍文献资料 , 并将所有医书进行分门别类、剔伪存真 , 为书籍的编修作了极其充分的准备 。
 
阅读典籍是古代中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。 从唐代太医署到清代早期 , 医学校所使用的教材通常都是《伤寒论》《金匮要略》《难经》《素问》《神农本草经》《脉经》《诸病源候论》《千金要方》等经典医学著作 。 自金元时期以后 , 医学流派纷呈 , 各家学说兴起 , 各家各派为发展本派医学理论及推行个人观点纷纷著书立说 , 从而出现一大批私修医学教材 。 清代 , 中医界出现了考据之风 , 乾隆时期尤为盛行 。 医学界尊崇经典成为风气 , 对经典医书进行注释盛极一时 。 这种考据风气的盛行 , 导致对医学理论进行注释的各派学说达到了顶峰 。
吴谦认为 , 尽管不同时期的医学资料各具特色 , 但对于初学者而言 , 医书应以简明实用为指导原则 。 他主张将历代学说精华收于书中 , 破除门户之见 , 兼收并蓄 , 以起到汇通医理与医术的引导作用 。 在这种撰写思想的指导下 , 《医宗金鉴》文字简洁 , 大部分采用歌诀韵文的形式加以叙述 , 特别适合初学者学习 。 正是由于这样的理念 , 《医宗金鉴》成为皇家御制的医学教材 , 为医学界树立了教材的规范 。

推荐阅读